顯示具有 媽媽的工具書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媽媽的工具書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08年8月27日 星期三

10歲前,決定孩子的一生

10歲前,決定孩子的一生 作者:周道男、李瓊珠、周佳敏
出版社:漢宇
出版日期:2007年09月27日
10歲前,決定孩子的一生

一天晚上 淇問我 媽媽 你在看什麼書
我說 : 你想知道嗎
淇說 : 想阿 你講給我聽 你看的這本
我開玩笑的說: 這本書 是教我 小孩甩壞時 如何打小孩
淇緊張的把書抽走說: 那我不讓你看 這本書 不好 你不適合看
~~~~
內容簡介
Enlighten your kids’ lives by altering your attitude.
  猶太人的信念:「就算是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可以成為不平凡的人。」
  成功特質的多寡,決定孩子成就的高度
  有的家長一直盯著孩子的分數心情跟著上下起伏,有的家長雖然口口聲聲說成績不重要,但卻以補習班及才藝班填滿孩子的行程表。這樣長大的孩子出了社會,一定會成功嗎?愛孩子,要先知道如何幫助他們成功,而不是因為害怕輸了競爭而不斷要求他們。要孩子花所有精力把書讀好,不如培養他們的成功特質,才是對孩子最佳的幫助。
  「每個人都有一些成功的特質,但真正成功的人,他的成功特質一定比別人多。」孩子出了社會,沒有人會去問他的在校成績,老闆看的是做事的態度、做事的能力以及團隊合作的精神。孩子在人生的旅程中遇到挫折,遲早也得靠自己爬起來。孩子逐漸成長,父母對於孩子所處的環境逐漸會失去掌握度,唯有靠培養孩子成功特質,他的人生才有真正的保障。希望你的孩子成功嗎?讓這本書帶領你建構起孩子成功方程式!

作者簡介
周道男
  師大衛生教育系學士,高師大教育研究所心理輔導結業。曾任國中專任教師、組長、輔導主任、小康計畫執行祕書,從事百年樹人的教育工作長達二十五年。因為執行小康計畫仁愛工作、殘障者心理復健工作表現傑出,榮獲省教育廳「杏壇芬芳錄」之表揚。曾著有《為善最樂》、《殘障者人生》兩書。
李瓊珠
  婦嬰護專(現為輔英科技大學)護理助產科系畢業,曾於高雄市衛生局任職公共衛生護士,後於高雄醫學院擔任護士一職,臨床工作長達七年。老大出生後,轉為專職媽媽,盡心教養三個女兒,培養出一門三台大,三個孩子皆已卓然有成。
周佳敏
  台灣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學士,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企管碩士(MBA),亦為資優跳級生(高二越級報考考取台大)。大學畢業後在國內從事兩年證券業承銷工作,研究所畢業後於美國加州矽谷益華電腦擔任行銷經理,後與數名矽谷高科技人才返回亞洲共同創設開曼群島商世芯電子。原為世芯電子行銷暨業務發展部資深處長,現任世芯電子總裁特助。曾與其姊共同著作《我們就這樣進台大》一書。

第56號教室的奇蹟


第56號教室的奇蹟
Teach Like Your Hair’s On Fire: the methods and madness inside Room 56




作  者 雷夫.艾斯奎
譯  者 卞娜娜
出 版 日 2008/4/21
出 版 社 高寶國際有限公司
故事事發生在美國洛杉磯一個充滿貧窮與暴力的地區裡
這群孩子 很幸運的 預見一位老師
雷夫老師 改變了她們的人生

我覺得雷夫老師 不僅教導的這些孩子 也指引了當媽媽 當老師
也許我們終其一生也都無法預見雷夫的老師
但是 當媽媽的我 別失望
可以努力創造一個雷夫教室 不論在學校 或是家裡


~~~內容介紹~~

在洛杉磯某個充滿貧窮與暴力的地區裡,有一間非常不尋常的小學教室,叫做「第56號教室」。這裡的孩子大多是移民之子,家境貧困,英文也不是他們的母語。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他們似乎注定了一輩子平庸。但是,事實上,這些孩子長大後就讀於全美頂尖學校,在各個領域都有不凡的成就,而改變這一切的就是:雷夫老師。雷夫老師將第56號教室打造成一個充滿歡樂卻毫無恐懼的地方。除了自然、數學、歷史等科目之外,他們盡情享受莎士比亞、經濟學與搖滾樂。這個看似瘋狂的創意是雷夫老師教學熱忱的化身。透過莎士比亞、班上特有的經濟制度,他讓孩子們了解團隊合作、語言的力量,以及正確處理金錢的態度。對這些孩子來說,第56號教室是他們的避風港,而雷夫老師則是上帝送給他們的禮物。「成功無捷徑:真正的卓越是靠犧牲、錯誤,以及大量的努力掙來的。」──雷夫老師雷夫老師與他的第56號教室,早上6點就開始上課、下午5點半才下課,寒暑假學生也自願到校學習,雷夫老師到底有什麼魅力,讓學生如此熱愛學習?他就像是一位心靈導師,教導學生一生受用的技巧,以及人格、信念的培養。他是怎麼辦到的?在這本新書中,他和教師、家長們分享他的訣竅、技巧、課堂活動、創新構想,以及願景。「平庸」在第56號教室找不到容身之地,因為這裡的孩子勇於挑戰社會期待。第56號教室的奇蹟,截然不同的課堂生活──★關於「品格」:道德六階段的成長,需要終其一生的努力雷夫老師在上課的頭一天就把柯爾堡的「道德六階段」教給學生,「六階段」成為凝聚全班的黏著劑。信任是地基,「六階段」則是引導學生學業和人格成長的基礎建材。常常有代課老師寫感謝紙條給雷夫老師,因為他們對於第56號教室的學生能自動自發地調節說話音量感到訝異。代課老師問孩子們為什麼輕聲細語,孩子們告訴他,他們不想吵到隔壁班的學生。當這位老師說他覺得很熱的時候,好幾個小傢伙自動拿出小冰箱裡的瓶裝水給他喝。「我知道我們可以做得更好」──人要忠於自己的原則,要孩子們達到更好的境界是非常高標準的,但雷夫老師還是這麼要求他們。★關於「閱讀」:閱讀是生活的基石,是和世界接軌的方式雷夫老師相信:熱愛閱讀的孩子們將擁有更美好的人生。在第56號教室,是以「讀書時發出多少笑聲」和「留下多少淚水」來衡量學生的閱讀能力。這些孩子將終生閱讀,並為自己的人生而讀。雷夫老師更重視每一篇孩子的寫作。他不只仔細閱讀、批改誤漏,還會選出兩、三篇文章將作者的姓名隱去,原封不動地打出來,然後在課堂上發給所有學生閱讀,並討論與修正文法或寫作上的錯誤。透過閱讀同儕的作品,他們開始懂得如何區分作品的優劣,學生們的寫作能力有長足的進步,並樂在寫作。置身第56號教室讓他們感到自在,他們不怕犯錯。他們知道沒有人會嘲笑或斥責他們。★關於「金錢教育」:教孩子終其一生都有用的技能,「管理金錢」就是其一第56號教室的所有學生都會在開學第一天申請一份教室工作。工作清單上羅列了球具管理人、銀行、警官等各種職業。每一份工作的薪資都有些微差異。有工作,就有月薪(以第56號教室自創的貨幣來支付)。孩子們把薪水存在銀行,他們必須存錢來支付使用課桌椅的費用;座位越靠前排,費用就越高。透過這套第56號教室獨有的經濟制度,孩子運用分類帳頁學習記帳、存錢、保持收支平衡,並明白節儉的價值、延遲享樂來學習儲蓄,更體會父母親賺取金錢的辛勞。★關於「考試」:測驗只是理解的溫度計,不管考得如何,隔天太陽都照樣昇起如果數學科測驗有20個選擇題,第56號教室的孩子們會視之為80題。他們的任務是找出20個正確答案和60個不正確的答案。在第56教室,孩子們知道選擇題是精心設計的結果。孩子們也知道,一次沒考好並不代表世界末日。這也只代表著一件事情:他還不了解這個技巧。而雷夫老師很願意再為他講解一次。本班班訓中的一條,就是「凡是值得做的事情,就值得好好做」,而有效的讀書是「怎麼讀比讀了多少更重要」。同時,雷夫老師也提醒學生:一生中最重要的問題,永遠不會出現在標準化測驗上。★關於「藝術」:追求完美,即使永遠無法企及,過程就是一切雷夫老師強調「藝術」的基本真理,加入管弦樂團的孩子們不只學到如何拉小提琴或吹單簧管,也學到了紀律、責任、犧牲、練習、更正錯誤、傾聽,以及時間管理。擁有這套技巧對孩子們來說絕非壞事。不管是音樂還是繪畫,都是讓孩子們一邊學習、一邊度過愉快時光的好辦法。在一個所有事物都己裡標準化的世界裡,藝術讓孩子們保有獨特的自我--一如梭羅所說的「忠於另一種鼓聲,大步向前」。好的老師是教室裡的奇蹟。他們把每個孩子都變成熱愛學習的天使。完這本書,你會想認識雷夫老師,你會希望這樣的奇蹟能發生在你孩子的班級裡。

~~作者簡介~~
雷夫.艾斯奎 著 ◎美國唯一獲得美國總統頒贈【國家藝術獎章】的傑出老師。 ◎英國伊麗莎白女皇授予【M.B.E.(Member of the British Empire)】勳章 ◎達賴喇嘛頒贈的【化慈悲為行動獎】 ◎歐普拉?溫芙瑞的【善用生命獎】 ◎美國親子教育雜誌Parents的【伴你成長獎】   過去25年來,艾斯奎一直在洛杉磯的霍伯特小學擔任五年級的老師,該校為美國第二大小學,學生人數超過2000人,高達九成的學生家庭處於貧窮邊緣,且多出自非英語系的家庭。   艾斯奎就跟大多數積極革新的教育家一樣,不認同專制的考試制度、虛偽的有教無類的教育方針以及官僚化的教育體系。但是他仍然用學校的基本課程創造出奇蹟──發展「終身閱讀」、「親手做勞作」、「金錢管理」、「以運動為本」的課程。   他所任教的「第56號教室」,其學生是多為移民之子,家裡的經濟狀況都不好,多半沒有自己的房子。為了讓學生可以提早了解真實世界的經濟運作模式,以及培養理財的觀財,雷夫還為第56教室設計了一個特別的經濟體系。你想像的到嗎?學生必須打工賺錢來租自己的座位,若是你夠有錢,甚至還可以買下它,租給其他的同學……。當然這一切都是使用第56教室自己的貨幣。   除此之外,莎翁戲劇的演出更是這一整個學年的高潮。這並不是一個只為了取悅他人的表演而已,雷夫希望藉由一個完整戲劇的籌備與演出,讓學生體驗到何謂團隊合作,還有語言的重要與影響力。   或許有些人認為雷夫的教學模式很瘋狂、前衛,不過,這一切都是雷夫精心設計的,他希望用一種像「無視於頭髮著火似的熱情」來教導這些孩子,讓他們能充分發揮潛能,做好充分準備,迎向未來的挑戰。 現前他和妻子芭芭拉定居於洛杉磯。 @雷夫老師的網站:www.hobartshakespeareans.org @更多雷夫老師的相關報導及本書最新活動訊息,請上《第56號教室的奇蹟》中文版部落格 tw.myblog.yahoo.com/room-56

2008年1月24日 星期四

15堂孩子必修的人生哲學課

15堂孩子必修的人生哲學課




作者:瑪莉葉塔.麥卡
原文作者:Marietta Mccarty
譯者:吳美真
出版社:久周出版
出版日期:2007年11月15日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866852145
裝訂:平裝


內容簡介top
本書邀請父母以及老師一同思考如何以最有效的方式和孩子們分享哲理
  哲學不只包含在佈滿灰塵的書本裡。每一天你都有機會思考一些重要的問題,藉由哲學,孩童學會思考如何改善自己的生活以及社會大眾的生活。當一個孩子因為敞開心胸而充滿寬容,那麼他的影響力將是無可限量的。
  這本指南教你如何和「最小的」思想家分享從古至今最偉大的思想家──從柏拉圖到貝兒.胡克斯──歷久不衰的思想。
  孩童並非不認識殘酷和勇氣、愛和失落,而在這本獨一無二的著作裡,教師兼教育顧問瑪莉葉塔.麥卡第揭露了一個事實:孩童其實是天生的哲學家。本書利用作者過去十五年在美國各地的學校所琢磨出來的一套教學計畫,引導父母和教育工作者將哲學介紹給幼稚園到八年級的學生,以培養他們的批判性思考能力,讓他們更能賞識別人,使他們有能力處理埋伏在生命過程中的哲學性困境。
  本書按照主題──包括偏見、憐憫、死亡等──編排,且介紹蘇格拉底、柏拉圖、西蒙、波娃和達賴喇嘛等哲學家的作品。本書一步一步地帶領你如何教導孩童進行哲學思考,且包含許多極好的討論問題、教學建議,以及團體習作。
作者簡介
瑪莉葉塔.麥卡(Marietta Mccarty)
  十五多年來,教師和教育顧問瑪莉葉塔?麥卡第一直致力於向孩童介紹哲學,以及帶領父母和教育工作者做這件事。她去到美國各地的鄉間、郊區和市區的學校,示範她獨一無二的教學計畫。麥卡第擁有哈林斯學院(Hollins College)的哲學學士學位,以及維琴尼亞大學的哲學碩士學位。目前她在夏洛特斯維爾(Charlottesville)的皮德蒙特維琴尼亞社區學院(Piedmont Virginia Community College)教哲學。
譯者簡介
吳美真
  政大西洋語文學系畢業,美國紐約大學英美文學博士博士班肄業。曾任天下文化出版公司專任譯者及多家出版公司自由譯者,譯作包括《美德書》、《鋼琴師》、《微物之神》、《消失中的江城》等三十餘本。現為雲林科技大學兼任英文講師及全職譯者。


top
推薦序哲學有定義嗎? 楊茂秀【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創辦人】
  這是一個哲學教育非常發達的時代,但是真正從事兒童哲學教育的人,不管是老師或家長,都缺乏好的入門或者是參考的資料。而這本書就我從事三十年兒童哲學教育的人看來,是在這方面非常難得的好書。
  美國哲學家Robert Sokolowski在《現象學導論》(Introduction to Phenomenology)這本書的導論中提到,過去哲學界在養成教育上,跟數學界對於數學人才的養成教育上有很大的差別:數學教育很少去讓初學者研讀歷史上重要數學家的作品,他們將過去數學的成就、方式濃縮起來,整理過,再教給年輕的人以及初學的人。而一般的數學家也是將過去數學家的成就當作養分、材料來使用,很快的就要從中走出自己的一條路;而哲學界在教養哲學心靈的時候,卻特別著重要初學的人或要深究的人回頭去研讀過去哲學家的作品。而且在評論的時候不斷的註疏、詮釋、解釋,非常少有機會真正的在哲學領域裡面讓初學者發聲。Robert Sokolowski接受他的一個數學家朋友的建議,在寫《現象學導論》時,不做太多對於胡賽爾或海德格等哲學家回顧,或引述學說理論、追尋他們的思想緣起,而是將現象學的方法,從他的觀點去摘取認為可以實用在思維發展、解決問題的協助上。換句話說,他是要師法數學和科學的養成教育傳統。
我自己接觸現象學也有幾十年了。讀了他的作品也從中獲得許多的啟示跟運用的手法。
  九周出版社這本《人小鬼大》其實嚴格說來跟Robert Sokolowski的方式幾乎是一樣的。但是從課程的安排、材料的選擇、態度的裁決與取捨各方面去看,都比Robert Sokolowski的作品更貼近基礎教育的需要。換句話說,要使用這本書的人,自己不必要是哲學的專業者。它所建議的東西如果照著作,不斷的反省自己的經驗,並且按照它所提供的從藝術、音樂、小說、故事、生活各個面向去重新接觸、重新評估,將創造的、批判的、關懷的、反省的各種思維編織起來,構成自己的哲學系統,而且它建議這過程是要和小孩一起作的。它假定孩子是天生的哲學家,其實,這個話更嚴格的說來,就像雅斯培孩子是天生的含有相當豐富的哲學種子,雖然未成為哲學家(卻有成為哲學家的可能性),在這個假定的引導下,作者瑪莉葉塔?麥卡提供了她的經驗、她的設計。她非常關照、呵護哲學心靈,讓他們能夠在接觸哲學的過程中,有好的哲學典範,照顧他們在接觸哲學可能遭遇到的情緒、困難。簡單的說,她是為哲學教育作了培土的工作。
  在閱讀的過程中,我不斷的拿她的建議和我本身的經驗作對照,我發現她很多的建議正是我努力在做的。而她的建議中有許多是我可以學習、可以參考的部分。雖然她以主題的方式來作引導,跟我在IAPC(美國兒童哲學促進中心)的傳統來作的方式有很大的差別。但是我相信:天下真理「只此一家」的想法是有毒的。有很多不同的方式可以用來協助兒童思維、兒童哲學的教育。
  這本書跟我的經驗最大的差別是,它照顧得非常周到。它也不怕很認真對學員要求程序上的規範。它也不怕先給哲學概念或其他要討論的主題下定義,而且它甚至於會把問題先提出來。而我的作法或IAPC許多人的作法比較強調孩子主動提問的能力之養成。所以我們以設計好的哲學故事或選來的哲學故事作為閱讀的開始、討論的預備,而不是一下就確立主題,然後再發展下去。瑪莉葉塔?麥卡的主題討論是兒童哲學教學的方式,如果和IAPC,以及台灣的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所推展的:問題由兒童提出,然後從中發展出孩子們想要討論的問題的方式,其實是相輔相成的。
  看到這本書,我非常的高興,因為它提供了我曾經不太願意注意,而現在我覺得想要試試看的方式。因為我相信,這種方式也有它的非常好的部分,可以補充IAPC教學模式的許多缺失。而它最大的優點就是把藝術、音樂、小說等等的豐富資源,作有效的統合,提中給老師或家長作參考。閱讀這本書或使用他,成人會先獲得非常有趣、幽默而溫馨的態度之改變。
  這些年來,不管是在美國、歐洲或是台灣,都有許多為一般人創作的哲學作品,就如同海德格說的:「這是一個思考的時代。」哲學家已經脫離了過去數十年,關起門來整理哲學家的思維方式、作了許多哲學內部批評的過程。現在想要開始再出發,來從原始哲學關懷社會的趨向,重新投入人間條件的經營。這本書從這個大的潮流上看來,是非常重要的作品。別人我不知道,以我個人這個專業從事哲學教育的人來說,我會好好去試一試它的建議,當然,我會將它跟我本身過去的經驗相結合。最後,我要說一個短短的故事作為這篇介紹的結束。
  我的老師趙雅博神父曾經說過一個故事。他說:「有一個學生,作了一個哲學論文,題目是哲學的定義,他蒐集了五百個哲學家的定義。」口試的時候,趙神父口試委員,他在過程中問他:「那你自己的定義呢?」那個哲學碩士研究生回答:「我只是個碩士研究生,我哪裡敢對哲學下什麼定義啊?」趙神父說:「那你這本論文要重寫。」我問趙神父有沒有讓這位學生畢業呢,他笑笑的反問我說:「你覺得呢?」到現在我也不知道趙神父有沒有讓這位同學畢業。但是他有沒有畢業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到底哲學的定義是什麼。如果你閱讀這本書,你雖然不一定得到哲學的定義,至少你會獲得探索這個問題非常好的一個方式。

親愛的安德烈:兩代共讀的36封家書

親愛的安德烈:兩代共讀的36封家書




作者:龍應台、安德烈
出版社:天下雜誌
出版日期:2007年10月23日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866759253
裝訂:平裝


內容簡介top
「我知道他愛我,但是,愛,不等於喜歡,愛,不等於認識。愛,其實是很多不喜歡、不認識、不溝通的藉口。因為有愛,所以正常的溝通彷彿可以不必了。不,我不要掉進這個陷阱。我失去了小男孩安安沒有關係,但是我可以認識成熟的安德烈。我要認識這個人。我要認識這個十八歲的人。」──MM
「你為什麼不試試看進入我的現代、我的網路、我的世界呢?你為什麼不花點時間,好好思考「打扮」這件事,買點貴的、好的衣服來穿?你為什麼不偶爾去個你從來不會去的酒吧,去聽聽你從來沒聽過的音樂?難道你已經老到不能再接受新的東西?還是說,你已經定型,而更糟的是,你自己都不知道你已經定型得不能動彈?」──安德烈
36封21世紀的家書 代與代之間最好的禮物千言萬語一扇門,等待開啟
眼看著兒子從少年變成人,龍應台發現她完全不了解兒子的內心世界,新時代,新世界,新人類。
在封閉的兩代關係中,青年兒女的煩惱和中年父母的挫折,有沒有一個可以打破沉默、開始溝通的窗口?
  一本跨世代、跨文化的兩代交鋒對話即將登場。你從來沒有想過,兩代人是可以這樣面對面的。藉著《親愛的安德烈》的書寫,龍應台和21歲的安德烈共同找到一個透著天光的窗口。透過36封電子家書,兩代人開始──打開天窗說亮話。透過《親愛的安德烈》的天窗與天光,親愛的青年子女,或許你可以帶著這本書去敲敲爸爸媽媽的門。親愛的天下父母,也許這本書就是你晚餐桌上的讀書會,從此開始進入兒女的心靈世界。
作者簡介龍應台
  33歲寫《野火集》,34歲第一次做母親,從此開始上「人生」課,至今未畢業,且成績不佳。
安德烈
  1985年12月生於台灣,8個月大移居瑞士及德國。2006年秋進入香港大學經濟系,認為經濟學很「好玩」。


龍應台序
認識一個十八歲的人∕龍應台
  我離開歐洲的時候,安德烈十四歲。當我結束台北市政府的工作,重新有時間過日子的時候,他已經是一個十八歲的青年,一百八十四公分高,有了駕照,可以進出酒吧,是高校學生了。臉上早沒有了可愛的「嬰兒肥」,線條稜角分明,眼神寧靜深沈,透著一種獨立的距離,手裡拿著紅酒杯,坐在桌子的那一端,有一點「冷」地看著你。
  我極不適應──我可愛的安安,哪裡去了?那個讓我擁抱、讓我親吻、讓我牽手、讓我牽腸掛肚、頭髮有點汗味的小男孩,哪裡去了?
  我走近他,他退後;我要跟他談天,他說,談什麼?我企求地追問,他說,我不是你可愛的安安了,我是我。
  我想和他說話,但是一開口,發現,即使他願意,我也不知說什麼好,因為,十八歲的兒子,已經是一個我不認識的人。他在想什麼?他怎麼看事情?他在乎什麼,不在乎什麼?他喜歡什麼討厭什麼,他為什麼這樣做那樣做,什麼使他尷尬什麼使他狂熱,我的價值觀和他的價值觀距離有多遠……我一無所知。
他在德國,我在香港。電話上的對話,只能這樣:你好嗎?好啊。學校如何?沒問題。………
  假期中會面時,他願意將所有的時間給他的朋友,和我對坐於晚餐桌時,卻默默無語,眼睛,盯著手機,手指,忙著傳訊。
  我知道他愛我,但是,愛,不等於喜歡,愛,不等於認識。愛,其實是很多不喜歡、不認識、不溝通的藉口。因為有愛,所以正常的溝通彷彿可以不必了。
  不,我不要掉進這個陷阱。我失去了小男孩安安沒有關係,但是我可以認識成熟的安德烈。我要認識這個人。
  我要認識這個十八歲的人。
  於是我問他,願不願意和我以通信的方式共同寫一個專欄。條件是,一旦答應,就絕不能半途而廢。
  他答應了。我還不敢相信,多次追問,真的嗎?你知道不是鬧著玩的,截稿期到了,天打雷劈都得寫的。
  我沒想到出書,也沒想到有沒有讀者,我只有一個念頭:透過這個方式,我或許可以進入一個十八歲的人的世界。
  因此,當讀者的信從世界各地湧入的時候,我確實嚇了一跳。有一天,在台北一家書店排隊付帳的時候,一個中年男人走過來跟我握手,用低沈的聲音說,「如果不是你的文章,我和我兒子會形同陌路,因為我們不知道怎麼和對方說話。」他的神情嚴肅,眼中有忍住的淚光。
  很多父母和他一樣,把文章影印給兒女讀,然後在晚餐桌上一家人打開話題。美國和加拿大的父母們來信,希望取得我們通信的英文版,以便他們在英語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們能與他們分享。那作兒女的,往往自己已是三四十歲的人了,跟父母無法溝通;雖然心中有愛,但是愛,凍結在經年累月的沈默裡,好像藏著一個疼痛的傷口,沒有紗布可綁。
  這麼多的信件,來自不同的年齡層,我才知道,多少父母和兒女同處一室卻無話可談,他們深愛彼此卻互不相識,他們嚮往接觸卻找不到橋樑,渴望表達卻沒有語言。我們的通信,彷彿黑夜海上的旗語,被其他漂流不安、尋找港灣的船隻看見了。
  寫作的過程,非常辛苦。安德烈和我說漢語,但是他不識中文。所以我們每一篇文章都要經過這幾道程序:
一,安德烈以英文寫信給我。他最好的文字是德文,我最好的文字是中文,於是我們往前各跨一步,半途相會──用英文。
二,我將之譯成中文。在翻譯的過程中,必須和他透過越洋電話討論—我們溝通的語言是漢語:這個詞是什麼意思?為何用這個詞而不用那個詞?這個詞的德文是哪個?如果第二段放在最後,是不是主題更清楚?我有沒有誤會你的意思?中文的讀者可能無法理解你這一個論點,可否更細地解釋?
三,我用英文寫回信,傳給安德烈看,以便他作答。
四,我將我的英文信重新用中文寫一遍──只能重寫,不能翻譯,翻譯便壞。
  四道程序裡,我們有很多的討論和辯論。我常批評他文風草率,「不夠具體」,他常不耐我吹毛求疵,太重細節。在寫作的過程裡,我們人生哲學的差異被凸顯了:他把寫作當「玩」,我把寫作當「事」。我們的價值觀和生活態度,也出現對比:他有三分玩世不恭,二分黑色幽默,五分的認真;我有八分的認真,二分的知性懷疑。他對我嘲笑有加,我對他認真研究。認識一個十八歲的人,你得從頭學起。你得放空自己。
  專欄寫了足足三年,中間有多次的拖稿,但總算堅持到有始有終。寫信給他的年輕讀者有時會問他:「你怎麼可能跟自己的母親這樣溝通?怎麼可能?」安德烈就四兩撥千金地回信,「老兄,因為要賺稿費。」
  我至今不知他當初為何會答應,心中也著實覺得不可思議他竟然真的寫了三年。我們是兩代人,中間隔個三十年。我們也是兩國人,中間隔個東西文化。我們原來也可能在他十八歲那年,就像水上浮萍一樣各自蕩開,從此天涯淡泊,但是我們做了不同的嘗試──我努力了,他也回報以同等的努力。我認識了人生裡第一個十八歲的人,他也第一次認識了自己的母親。
  日後的人生旅程,當然還是要漂萍離散──人生哪有恆長的廝守?但是三年的海上旗語,如星辰凝望,如月色滿懷,我還奢求什麼呢。
安德烈序
Connected to You
親愛的MM:
  我們的書要出版了──不可思議吧? 那個老是往你床上爬的小孩,愛聽鬼故事又怕鬼、怕閃電又不肯睡覺的小孩,一轉眼變成一個可以理性思考、可以和你溝通對話的成人,儘管我們寫的東西也許有意思,也許沒有意思。
  你記得是怎麼開始的嗎?
  三年前,我是那個自我感覺特別好的十八歲青年,自以為很有見解,自以為這個世界可以被我的見解改變。三年前,你是那個跟孩子分開了幾年而愈來愈焦慮的母親。孩子一直長大,年齡、文化和兩地分隔的距離,使你強烈地感覺到「不認識」自己進入成年的兒子。我們共同找出來的解決問題方法,就是透過寫信,而這些信,雖說是為了要處理你的焦慮的,一旦開始,也就好像「猛獸出閘」,我們之間的異議和情緒,也都被釋放出來,浮上了表面。
  這三年對話,過程真的好辛苦:一次又一次的越洋電話、一封又一封的電子郵件、很多個深夜凌晨的線上對談、無數次的討論和爭辯──整個結果,現在呈現在讀者眼前。你老是囉唆我的文字風格不夠講究,老是念念念「截稿期到了」,老是要求我一次又一次地「能不能再補充一點細節」。其實,有時候我覺得我寫得比你好!
  現在三年回頭,我有一個發現。
  寫了三年以後,你的目的還是和開始時完全一樣──為了瞭解你的成人兒子,但是我,隨著時間,卻變了。我是逐漸、逐漸才明白你為什麼要和我寫這些信的,而且,寫了一段時間以後,我發現自己其實還蠻樂在其中的,雖然我絕對不動聲色。
  開始的時候,只是覺得自己有很多想法,既然你給我一個「麥克風」,我就把想法大聲說出來罷了。到後期,我才忽然察覺到,這件事有一個更重大的意義:我跟我的母親,有了連結,而我同時意識到,這是大部分的人一生都不會得到的份,我卻有了。我在想:假使我們三年前沒開始做這件事,我們大概就會和絕大多數的人一樣只是繼續過日子,繼續重複那每天不痛不養的問候:吃了嗎──嗯,功課做了嗎──嗯,沒和弟弟吵架吧──沒,不缺錢用吧──嗯……三年,真的不短。回頭看,我還真的同意你說的,這些通信,雖然是給讀者的,但是它其實是我們最私己、最親密、最真實的手印,記下了刻下了我們的三年生活歲月──我們此生永遠不會忘記的生活歲月。
  在這裡,因此我最想說的是,謝謝你,謝謝你給了我這個「份」──不是出書,而是,和你有了連結的「份」。
愛你的安德烈,2007-09-26

我的資優班

我的資優班

作者:游森棚

出版社:寶瓶文化

出版日期:2007年09月04日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866745027

裝訂:平裝






內容簡介top
讓洪蘭教授安靜下來的一本書!
一個能看見資優生孤獨靈魂的老師!一部榮耀與掌聲背後──資優生的生命記實!
資優也許是天生,但資優的態度可以學習!   當學校廣泛設立資優班,父母訓練孩子成為資優,連孩子都期待自己是資優,我們真的了解資優嗎?
  而當資優的迷思與光環重壓在學生身上,同樣畢業於建中數理資優班的游森棚老師,卻給了學生們一段笑淚交織的成長時光!
◎三年來,全班沒有一個學生補習,成績依然亮眼。◎學生每週欲罷不能的寫好幾頁的週記,篇篇都是與游老師的心情分享。◎校慶前一晚,學生們躺在大操場上,與深夜的建中一起呼吸。◎後天月考,一位學生焦急地喊:「怎麼辦?這題我不會。」一群同學馬上衝過來要教他。◎合唱比賽練唱,學生從爭執到感動到掉淚,而一位抓不到音的學生,卻整整兩個月都來練習,他說:「我可以幫忙翻譜、對嘴啊!」◎每晚留在學校唸書最後離開的學生,總是沿路將走廊的燈關掉。他說他覺得自己在保護學校,那是他每天晚上小小的喜悅。◎高二離開學校的學生,幾年來,在社會闖盪,支撐他的是游老師在課堂說過的話。兩年後,他終於鼓起勇氣在留言版寫下對游老師濃濃的感謝。
  作者游森棚老師出身於建中數理資優班,又曾任教於建中數理資優班,他數度率隊參加國際數學奧林匹亞競賽,獲得殊榮。
  游老師「得天下英才教之」,但對他而言,這世界上,有遠比聰明、成績、掌聲更重要的事,所以他鼓勵學生參加社團、閱讀,在各種比賽中學習抗壓、團隊合作,以及面對挫敗時的心情調適,在九二一經驗中,讓學生學習同理心,而資優生的品德更為他所重視,畢竟這群資優頂尖的孩子可能決定著台灣的未來。
  熱情、開放、分享、沒有預設立場,讓學生學習「做自己」;傾聽、信任與陪伴,讓學生「不孤獨」。游老師不曾提這些,但這些卻每日一點一滴融入在他與學生的相處裡。
作者簡介
游森棚
  曾任教於建中數理資優班,現任高雄大學應用數學系教授。平日喜歡閱讀,看小說,聽音樂,寫書法,摺紙,跑長跑。曾獲十次北市及台灣區音樂比賽合唱冠軍,並任中華民國國際數學奧林匹亞競賽領隊。
  《我的資優班》是第一本關於資優生的生命記實,也是游老師任教於建中數理資優班時的真實故事。在這本書裡,他給了這群高中生一輩子的難忘,也給了我們認識資優生的一扇窗口。
  透過他真實的故事分享,我們見到一個擅長機會教育,和學生「同一國」,總能點燃學生心中火苗的老師;一個深知自己的每句話、每個決定都將影響學生一輩子;一個能看見榮耀與掌聲背後,資優生的幽默創意,辛勤努力,赤子童心,與孤獨靈魂的老師。
部落格:www.wretch.cc/blog/giawgwan


內容連載top
內文1
2
3
4
5
6
7
8
§內文1留言版陳老師走下講台叫醒他,這學生醒來,看了看陳老師,翻身再睡。陳老師問,「你生病了嗎?」那學生蒙著臉,頭抬也不抬。連問了好幾次,學生回話了,「不要吵,我要睡覺。」校慶完沒幾天,一大早陳老師氣呼呼地進辦公室。「怎麼會有這種學生!」教書嘛,就是成天和學生相處。人總是有情緒,被學生惹到發怒是常有的事,我也常常這樣,同事之間互相宣洩一下就沒事了。但是這次是陳老師,我是有點訝異,印象中從來沒看過他動怒。陳老師已年過五十,穩重,一絲不苟,長者風範。在我還是學生時,他就已經在這裡執教了,雖然沒被他教過,但我很尊敬他的。在氣頭上的陳老師將自己的遭遇,一古腦的傾洩而出。就在上一節,導師班的課,一個穿著拖鞋來上課的學生,趴在課桌上呼呼大睡。陳老師走下講台叫醒他,這學生醒來,看了看陳老師,翻身再睡。陳老師問,「你生病了嗎?」那學生蒙著臉,頭抬也不抬。連問了好幾次,學生回話了,「不要吵,我要睡覺。」全班譁然,陳老師怒不可遏,怒話脫口而出。「給我站起來!」沒錯,學生是站了起來。然後,踏著拖鞋啪搭啪搭的走出教室。全班呆住了。陳老師吼著,「回來!」剛好下課鐘響,學生頭回也不回,揚長而去。聽著聽著,我也同仇敵愾。孰可忍,孰不可忍,這學生未免太大牌了,還是導師班學生,這有沒有太誇張一點。陳老師這次是吃了秤鉈鐵了心,按校規來,忤逆師長記大過。這個班我也有教。我問,是哪個學生大牌成這樣?是介喬。這下子我是真的訝異了,怎麼可能?我很喜歡這個孩子的,眼睛總是睜得很大,一副古靈精怪,上課很愛問問題,很聽話,從來沒有出過任何麻煩。怎麼一回事?當介喬母親來到學校,我才慢慢知道這孩子的心情。介喬的父親已經不在了,叛逆期的年輕人都希望有一個成長榜樣,也都喜歡「作怪」來證明自己的存在。陳老師語調不慷慨,也不激昂,加上任教副科,本來就難吸引學生。介喬幾次月考都不順利,心中的挫折和鬱悶無處發洩,於是選擇了陳老師當發洩對象。意外的是,我上課的熱鬧風格成為陳老師「溫火慢燉」的對照。而導火線竟然是校慶時我班上進場的八家將──這完全證明了陳老師的古板與不知變通。因此,很糟糕的是,一下子我不知道怎麼面對陳老師。由於自己的風格造成別人的困擾,我覺得該跟陳老師道歉,但是完全不知從何說起,這心情困擾我許久。我私下找了介喬來談。我只能跟他說,每個老師都有自己的原則與做法,這就是這個學校引以為傲的自由校風。我們要學習享受和欣賞每一種風格,這就是成長。介喬點點頭。
內文1
2
3
4
5
6
7
8
內容簡介top
讓洪蘭教授安靜下來的一本書!
一個能看見資優生孤獨靈魂的老師!一部榮耀與掌聲背後──資優生的生命記實!
資優也許是天生,但資優的態度可以學習!   當學校廣泛設立資優班,父母訓練孩子成為資優,連孩子都期待自己是資優,我們真的了解資優嗎?
  而當資優的迷思與光環重壓在學生身上,同樣畢業於建中數理資優班的游森棚老師,卻給了學生們一段笑淚交織的成長時光!
◎三年來,全班沒有一個學生補習,成績依然亮眼。◎學生每週欲罷不能的寫好幾頁的週記,篇篇都是與游老師的心情分享。◎校慶前一晚,學生們躺在大操場上,與深夜的建中一起呼吸。◎後天月考,一位學生焦急地喊:「怎麼辦?這題我不會。」一群同學馬上衝過來要教他。◎合唱比賽練唱,學生從爭執到感動到掉淚,而一位抓不到音的學生,卻整整兩個月都來練習,他說:「我可以幫忙翻譜、對嘴啊!」◎每晚留在學校唸書最後離開的學生,總是沿路將走廊的燈關掉。他說他覺得自己在保護學校,那是他每天晚上小小的喜悅。◎高二離開學校的學生,幾年來,在社會闖盪,支撐他的是游老師在課堂說過的話。兩年後,他終於鼓起勇氣在留言版寫下對游老師濃濃的感謝。
  作者游森棚老師出身於建中數理資優班,又曾任教於建中數理資優班,他數度率隊參加國際數學奧林匹亞競賽,獲得殊榮。
  游老師「得天下英才教之」,但對他而言,這世界上,有遠比聰明、成績、掌聲更重要的事,所以他鼓勵學生參加社團、閱讀,在各種比賽中學習抗壓、團隊合作,以及面對挫敗時的心情調適,在九二一經驗中,讓學生學習同理心,而資優生的品德更為他所重視,畢竟這群資優頂尖的孩子可能決定著台灣的未來。
  熱情、開放、分享、沒有預設立場,讓學生學習「做自己」;傾聽、信任與陪伴,讓學生「不孤獨」。游老師不曾提這些,但這些卻每日一點一滴融入在他與學生的相處裡。

以上轉自博客來

10個與孩子的重要對話

10個與孩子的重要對話


作者:施慕禮.巴迪奇
原文作者:Shmuley Boteach
譯者:周慧菁
出版社:天下雜誌
出版日期:2007年07月25日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866759079
裝訂:平裝




內容簡介top
與孩子「深談」,是建立品格的最佳方法
  零體罰的環境下,孩子要怎麼教?美國密蘇里大學品德教育教授馬文.柏科維茲告訴我們,與孩子「深談」,是建立品格的最佳方法。
  父母要怎麼和孩子談?要談什麼?父母要如何做才能與孩子建立更好的關係與溝通品質?
  本書延伸發展兩個基本觀念。第一個觀念是,天下沒有不好的小孩,也沒有存心不良的父母。但有時候,即使雙方都懷有善意,也可能出現奇糟無比的親子關係。第二個觀念是,身為父母,我們要盡一切所能來扭轉這樣的關係,來與孩子溝通。因為只有與他們對話,真正的對話,才能創造出一個產生激勵與轉變的環境。
  這十個對話的目的︰幫助你連結孩子的內在,好讓他對人生重要的課題及早作好準備︰我希望成為什麼樣的人?我希望成為好人或壞人?我希望自己無私或自私?我希望為世界帶來光明或黑暗?我要過隨波逐流的人生,還是要挖掘人生的奧祕與深義?
  簡言之,這些是關於如何成為一個人的對話。
  本書是巴迪奇以猶太教拉比與親子關係諮詢專家的雙重身分,融合猶太教義與子女教養實戰經驗,提供那些希望在變動不安的世界裡,家庭還能保持完整親密,子女順利成長的父母最堅強的信念。並激發父母找出有創意的方法,協助父母學習如何有效地與子女溝通,如何引導,如何做為激勵的燈塔,如何真正的和他們交談。只要你能充分準備,你就能教導孩子找出自己的路、建立堅強的內在,懂得聆聽自己與眾不同的內在聲音。
專家推薦
  「在親子教養的議題中,理應傳遞給孩子的重要核心價值為何?該堅持的道德限制是什麼?可以開放的尺度為何?又該如何跟孩子談論重要的話題?這都是現代父母常有的挑戰與困惑。本書清楚明確提供父母有關上述問題的扼要觀念與回答。」──高淑貞 彰師大輔導與諮商學系主任
  「本書有許多為人父母的金玉良言,在價值觀混亂的現代,是父母最好的一本指南。」──洪蘭 陽明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
作者簡介
施慕禮.巴迪奇(Shmuley Boteach)
  美國目前最具影響力與知名度的一位猶太教士(拉比)。他曾在英國牛津大學擔任拉比十一年,並獲選為泰唔士報年度最佳傳道士。回美國後,為了擴大猶太文化影響力,這位施慕禮拉比不但主持廣播電視節目,擠身美國百位最最重要廣播節目主持人,也是多本暢銷書作者。
  身為八個子女的父親,家庭、婚姻、親子關係是柏迪奇最關切的議題,他認為,美國未來最重要的挑戰,不在油價或是恐怖活動,而是家庭關係崩解。
譯者簡介
周慧菁
  天下雜誌編輯委員


作者序
1.為人──你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 陪孩子思考,如何在善惡之間做選擇?
2.童年──永保赤子之心 真正享受童年,才會懂得把握當下,享受幸福人生。
3.求知──好學深思的好奇心 啟發孩子對生活的興趣,開啟孩子的視野。
4.尊嚴──每個人都是尊嚴給予者 教孩子重視每個人的價值,不分貴賤都應給予高貴的尊嚴。
5.敬重女性──重視溫柔的力量 教孩子尊重女性,從女性特質學習如何表達情緒,如何關心別人。
6.寬恕──成為完整的人 寬恕可使犯錯者好過些,更重要的是當你原諒別人,真正解脫的是自己。
7.家庭與傳統──營造真正的家庭 時下有太多家庭,家人同處一個屋簷下,卻宛如陌生人。從生活習慣、傳統或信仰中了解自己,會讓孩子更堅強。
8.示愛──透露內心真正的感覺 孩子不見得記得你給他的東西,但他們永遠記住你給他們的愛。
9.恐懼──別讓任何人來決定自己的價值 如果小孩以成績、人緣來衡量自己的價值,也會同樣把這些帶入成年,他的價值觀被恐懼扭曲,人生因而走樣。
10.上帝──你的生命確實具有存在的意義 透過和上帝真誠對話,孩子更懂得看中自己,改變人生。



以上轉自博客來網站

2008年1月20日 星期日

媽媽是最初的老師:一位母親的十年教養札記

這本書 很讓我感動

感動的不是他小孩有多厲害

感動的不是他們出國讀書 有多神氣

感動的是 這真的一個非常完美的生活

我每天都輪迴在 吃飯 上班 上學 下班 帶小孩 ....

有時候,我們只顧把我們少時未能享有的東西給孩子
卻忘記給他們我們曾經享有的東西…



媽媽是最初的老師:一位母親的十年教養札記

作者:蔡穎卿
出版社:天下文化
出版日期:2007年01月20日



內容簡介

※永遠竭盡全力達成自己設定的學業目標,得獎無數※熱心服務,友愛同學,博得師長同儕一致喜愛※課業再忙,也會把份內的家事做完…………
不用懷疑,世界上真的有這樣的孩子——翁家的樂旂和書旂。
  身兼數職而永遠以家為重的蔡穎卿最喜歡這句印度諺語:「孩子小的時候,幫他們札根;孩子長大了,給他們翅膀」,二十年來,她也始終奉行不渝,教出一對人人想擁有的女兒。
  洪蘭教授序文中說:「這是一本我所看到最好的親子教養書,看完心中非常感動,真是希望天下父母都能像這位媽媽這樣開明、善解人意,天下老師都能像書中老師那樣鼓勵孩子上進,天下孩子都能像作者的兩個女兒一樣聰慧努力,自動自發。……」
  本書取自蔡穎卿十年教養札紀的精華。凡是希望教出優秀孩子的父母,看完這本書,一定會得到一些啟發。


名人推薦
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 洪蘭  這是一本我所看到最好的親子教養書,看完心中非常感動,真是希望天下父母都能像這位媽媽這樣開明、善解人意,天下老師都能像書中老師那樣鼓勵孩子上進,天下孩子都能像作者的兩個女兒一樣聰慧努力,自動自發。
  細想起來這三者是互為因果的。父母先要有正確的觀念,知道分數只是評量的一種,卻不是惟一的一種;成績單只是一張紙,重要的是孩子學進去了多少。父母的觀念會影響老師的態度,老師又會影響孩子的動機,若都是正向的,自然就會得出書中主人翁的成果了。…… 這本書文字流暢,淺顯易讀,但道理很深。希望這本書能夠給台灣的父母和老師ㄧ個反省的機會。學習可以是快樂、有實質的,但是我們第一,必須改變分數是惟一標準的觀念;第二,必須放手給孩子一個發展的空間。一個被信任的孩子會自重自愛的,一個會自重自愛的孩子才會主動去學習,在社會上才會成功。
  身兼數職而永遠以家為重的蔡穎卿最喜歡這句印度諺語:「孩子小的時候,幫他們札根;孩子長大了,給他們翅膀」,二十年來,她也始終奉行不渝,教出一對人人想擁有的女兒。
  本書取自蔡穎卿十年教養札紀的精華。凡是希望教出優秀孩子的父母,看完這本書,一定會得到一些啟發。

作者簡介


蔡穎卿

  一九六一年生於台東市。成大中文系畢業後,任職於新加坡航空公司。一九八六年底,初為人母,在尿布、奶瓶與親手縫製的蕾絲提籃中發現,「母親」是培養創意與磨練耐心最好的工作。而後的二十年間,便倚靠這樣的靈感泉源兼顧各階段的工作,包括餐飲設計、撰寫雜誌飲食專欄、兼職企劃與文案工作。曾在台灣、曼谷、新加坡三種不同的教育環境中教養兩個女兒。


以上取自博客來網站

2007年9月17日 星期一

孩子,錢不是從樹上掉下來

孩子,錢不是從樹上掉下來 作者:妮兒.葛德菲&泰德.理查斯/著
譯者:何佳芬
出版社:高寶
出版日期:2005年09月14日



有一天 安親班老師叫住我
她說 媽媽 你訂的玩具已經來了
但是A同學的媽媽不知道該找你多少錢

一臉納悶的我 狐疑的問 是我嗎 我訂的嗎
老師說 是阿A同學媽媽說 一共收了一千零八十元
媽媽玩具一個是三百八十元 請問要找媽媽多少錢阿

回家 問清楚 我那寶寶
剛該使我還以為 寶寶偷我的一千元 去買玩具
後來 她才說 之前外婆有給她錢 她一直都沒花掉
那天 同學在問 說她媽媽願意幫大家購買 一個3D的立體迷宮球

於是 寶寶 付了80元的訂金
她說 她沒告訴我 也沒帶那麼多錢
又怕 過了今天 同學媽媽就不幫忙購買
於是 付了80元訂金

付了訂金 之後 回家 又忘了跟我提這件事
於是 等到同學媽媽 玩具買了 老師告訴我
她才想起這件事

這件事 讓我很震驚
我的寶寶 才大班耶
就知道拿80元付訂金 買東西
天阿 我一定要好好的教育她

要不然 國小六年級 可能就是 卡奴 刷卡刷到爆的卡奴

--------------------------------------------------------------------------------------

內容簡介

擔心你的小孩看到一波又一波誘人的現金卡廣告?想要給你的孩子零用錢又怕他亂花,不給他又怕他暑假亂打工嗎?只要遵循作者實用又充滿創意的建議,教父母和家裡的青少年一步一步做計畫,替未來建立穩定的財務基礎。

以上資訊取自博客來網路書店

2007年7月13日 星期五

人格特質最重要

這是我讀的克拉克 第二本的
我喜歡克拉克老師
看完他的書
總讓人有莫名的熱情
有時候 帶小孩 帶到沒法度時
我就會在拿出他的書
然後 我的熱情 也跟著來了

人格特質最重要
The Excellent 11
作者:隆.克拉克
譯者:諶攸文、侯秀琴
出版社:雅言文化
出版日期:2007年02月05日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868271207
裝訂:平裝



內容簡介top
《優秀是教出來的》作者最新力作「全美最佳教師獎」得主給所有大人、小孩建議的11個努力方向
他雖然只教過七年書,卻一再創造奇蹟。功課差到沒人想教的一班,被他教兩年,學測竟然比資優班還高分。這麼顯著的成效,讓他三度被總統邀請到白宮作客。
  2004年9月出版的《優秀是教出來的》曾在台灣教育界造成空前的風潮。從托兒所、幼稚園、才藝班、補習班、中小學到大專,以及各級教育主管機關,都指定為老師必讀,至今仍是讀書會、家長團體最熱衷討論的話題書。
  《優》一書讓家長、教育工作者了解,外在行為是可以改變的。《人格特質最重要》更進一步,直指內在。別忘了,教育的終極目地,是內心。
  《優秀是教出來的》一書在美國、日本都颳起一陣旋風,不只為教育界帶來震撼,也讓企業重新思考,什麼東西最基本。出版後,作者走訪了美國四十九州,也去了日本、南非,與許多家長、教育工作者對話。他把心得寫成《人格特質最重要》一書。
  他的想法常跟別人不一樣。但他總能把道理「說清楚、講明白」,並佐以真實小故事。他教過各種最難教的小孩,腦袋又點子奇多。本書不只討論十一種人格特質,也教我們:
◎ 如何培養國際觀?◎ 如何訓練作文能力?◎ 如何閱讀一本書?◎ 如何背單字?◎ 為什麼要背書?什麼東西該死記?◎ 小孩進入叛逆期怎麼辦?◎ 學校應該要怎麼管理?
作者簡介
隆.克拉克(Ron Clark)
  他是美國二十一世紀教育新浪潮的代表人物。《優秀是教出來的》和《人格特質最重要》二書就是這波新浪潮的行動宣言。
  進入二十一世紀,貧富差距變大,資源分配越來越不平均。美國朝野都對教育所面臨的危機憂心忡忡。因此,才會有小布希總統灑大錢的「一個都不能落後」計畫,還有像比爾蓋茲,不只捐巨款,還實地走訪學校,希望為教育的未來貢獻心力。
  是這樣的危機意識,才出現克拉克這樣的年輕老師。他們自告奮勇,主動去找最難教的小孩來教。
  來自美國草根的這波新浪潮,相信教育需要的並不只是灑大錢,或多一點考試。教育最需要的,是熱情,是夢想。訂定嚴格的規則給孩子遵守,不但不會扼阻獨立思考,還有助於人格成長。多花心力在品格教育,學業自然突飛猛進,人生也會更充實、更快樂。
  意外的是,他的經驗雖然來自貧困學區,他的書在富裕學區卻也引起熱烈迴響。究其原因,富裕家庭的下一代雖然享有較多資源,但也承受較大壓力,也較容易有失落感,不知為誰而活,為何努力。《優秀是教出來的》和《人格特質最重要》強調態度,強調「與其給孩子高期許,不如教會他自我期許」,對任何背景的孩子都一體適用。
  他一手籌劃的「克拉克學園」(Ron Clark Academy) 將於2007年秋季開學。學校位於美國南方的亞特蘭大,從五年級到八年級,經費完全來自企業捐款,只收當地低收入戶子女。這所學校標榜,學生每年都會出國去一個不同的大陸做學習之旅,歐、亞、非、澳、中南美等等。專屬網站:http://www.ronclark.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