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存在的女兒
作者:金.愛德華茲
原文作者:Kim Edwards
譯者:施清真
出版社:木馬文化
出版日期:2007年04月05日
看這本書的感覺很多 感觸粉深
每每看到兩眼睡眼惺忪 卻又不願放下書本
幾次 看著看著 腦海激起很多 很多
有一回 看著 看著 淚水不自覺流了下來
不知何時 淇坐在旁邊 盯著我看
她說 媽媽 你不要再哭了 以後我會乖乖 聽你的話!!
書評介紹
作者的故事,寫盡了憂傷痛悔的心、拯救失喪的人,也描寫了掙扎於既往錯誤的人,是懷抱著何種真摯的情感。這本書太美了。——朱迪.皮考特,《姊姊的守護者》作者
我好喜歡這個動人的故事。一開始就牢牢抓住讀者,引領讀者深深進入兩家人互相交疊的生命軌跡,再也不能回頭。可怕的秘密,控制著這兩家人。——蘇.蒙.奇德,《蜂蜜罐上的聖馬利》作者
這本書讓我全神投入,欲罷不能。——Sena Jeter Naslund,作家
引人入勝的小說,行文流暢優美。作者以豐厚的感情討論的家庭秘密的悲劇,挑戰愛情與救贖的界線。——娥蘇拉.海吉(Ursula Hegi),作者
本書真是天賜好禮,作者以真智慧,真感情描寫家庭歷程,人生抉擇,謊言秘密,重生救贖。這部小說令我心感動,又叫我心得以完全。——盧安.萊斯(Luanne Rice),作者
作者是天生高手!人心刻畫細膩緊湊——芝加哥論壇報
巨大的(文字)力量與情感,打動每個人…——華盛頓郵報
萬千情緒上心頭,讀者翻頁的手指不能稍停…——Bookmarks雜誌
作者寫就了一部觸動人心的戲劇,時空綿延廿五年,涵蓋兩家人…——AudioFile
愛不釋手的暢銷好書,感人的家庭悲劇。父親超乎常理的行為連帶影響了每個角色,竟然使得他所愛的人陷入絕境。(情節中的)人性幽微與包容體諒,讓故事充滿希望,高度推薦。——Library Journal
故事從一個大風雪的夜晚開始。醫生大衛親自為妻子諾拉接生,卻發現雙胞胎之一的女嬰患有唐氏症。為了不讓妻子面對新生女兒為心智障礙的悲劇,大衛以善意的謊言矇騙諾拉女兒已夭折,誰知這個決定從此讓整個家庭變了樣。
太太諾拉無法走出失去骨肉的陰影,開始酗酒、外遇,只為了麻木自己都說不清的失落,獨子保羅則得不斷和雙胞胎妹妹的幽靈糾纏,換取父母的一點注意。大衛滿心愧疚不能言說,於是一頭栽進攝影,到處拍攝女嬰、女孩、少女,彷彿要為遠方的女兒留下成長記錄。
但是當年在場的護士卡洛琳並沒有按照大衛要求將小女嬰送到安養機構。在開車離去的途中,這位暗戀大衛的護士決定獨自把女嬰養大。她搬到另一個城市,隱姓埋名靠各式各樣的兼差賺取生活費,用一己之力對抗不合理的教育體制,為女兒打造出一個溫暖有愛的家。
這兩個家庭形成了明暗的強烈對比,活著的保羅和「死去」的菲比;物質生活無虞唯獨不能坦誠以對的醫師,困苦艱辛但每一分秒都真誠勇敢的單親媽媽。多年以後,當卡洛琳與大衛重逢,她對他說:「你逃過了很多心痛,但你也錯過了無數的喜樂。」
保守秘密的人,被欺瞞的人,渴求父母關愛的孩子,因沒有子女而感到虛空難受的父母,漂泊流浪的人,居住定所的人,書中每個人跟命運掙扎奮鬥著,用力背起人生苦難重擔……
作者專訪
1.這個故事哪來的? 是我在長老教會的牧師說的。牧師說,她認識一個男士,男士說自己的弟弟生下來就患有唐氏症,立即被送到安養機構,家裡的人都不知道,連媽媽都不曉得自己孩子的下落。他弟弟後來無人聞問,死在安養院裡。 這個故事的最核心,就是個天大秘密,瞞住全家,最後由整個家庭一同承受苦果。這個故事也深深感動了我,但我還沒動筆。 好幾年後,我應邀替一群心智障礙人士開設短期寫作課程。整個早上的課程相當順利,討論熱烈,寫出好幾首詩。臨走前,幾位心障人士站起來,緊緊抱住我。 就在這一刻,突然,這個故事回來了。
2.你如何發展故事細節? 動筆後,第一章相當順利。書中主角大衛醫生一看到自己患有唐氏症的小女兒生下來,立即決定把她送到安養機構。我一面寫一面也急著想知道,大衛的決定,究竟對他的家人,他身邊的人,他的妻子兒女,產生什麼樣的影響。後來呢?後來呢? 作家卡薩林.安.波特曾把故事比喻為一顆石頭,丟到水裡面。丟石頭的這個動作並非重點,最有趣的乃是石頭激起的漣漪,一圈一圈,影響深遠。後來呢?後來呢?這才是最吸引人之處。
3.人的動機,往往複雜難測。你筆下創造了大衛醫生這個角色,你對他的決定如何評價? 人生旅途當中,我們未必會碰到大衛醫生的那種困境,但或多或少會有這種經驗:在某個時刻,我們的某個決定,某個動作,當下自己並不能瞭解。要等到很久以後,反覆思量,才恍然大悟,終於明白自己當年的決定,造成了何種結果。
4.你同情大衛醫生的處境嗎? 打從一開始,我就曉得大衛這個人不壞。書中第一章他把小孩送走,這個決定是錯的。可是他心裡卻真誠的相信,他是出自良善的動機才把小孩送走:他不要讓她的太太經歷痛苦,因為他已經走過同樣的磨難,他的妹妹來不及長大,就被病魔奪去了生命。大衛曉得家有病童的辛苦,曉得白髮人送黑髮人的悲哀。
5.故事開始,背景設在一九六四年。與今日相比,我們對待身心障礙人士的態度,有何不同? 為了寫書,我和不少育有唐氏症子女的父母親聊天。有對老夫妻,就在一九六0年代辛苦撫養唐氏症女兒成長。老夫妻看了我寫的第一章就說,沒錯,當年社會對於身心障礙者所持的態度,就是這樣:把他們送到安養機構,這樣對他們、對家庭都好。 用今日的眼光來看,情況當然有改善。但我認為對待身心障礙人士的態度之變化,是一種持續不斷的過程,未來還有好多路要走。
6.這種正面的進步,是誰在背後推動? 我相信,這些父母親的態度決定了一切。書中我描寫護士卡洛琳撫養唐氏症小女孩菲比的情況,正是現實生活中這些父母的寫照。他們堅決拒絕社會加諸子女身上的標準,他們與子女一同努力攜手,爭取平等的對待。他們擺上勞力,付出代價。我聽過太多令人鼻酸的情況了,他們所要的,僅僅是讓自己的子女有機會抬頭走在光天化日之下。
以上資料取自博客來網路書店
1 則留言:
我當初聽有聲書也是聽到欲罷不能還起雞皮疙瘩
真的是一本很棒的書
張貼留言